fbpx

泡棉的定義和生成過程

泡棉的定義和生成過程

泡棉是一種利用聚氨酯泡綿製成的材料,其生成過程包括將聚氨酯泡綿與色料、助劑、觸媒等結合,然後進行發泡成形和加工裁切。泡綿可以分為軟質和硬質PU泡綿,主要的原料包括TDI或MDI型,常見的種類有PU泡棉、防靜電泡棉、導電泡棉、EPE、防靜電EPE、CR、EVA、架橋PE、SBR、EPDM等。PU泡綿的發泡過程由二異氰酸鹽(Isocyanate)、聚醚多元醇(Polyol)、催化劑、觸煤(水)、添加劑等組成,產品的密度、強度和硬度各異,滿足不同需求。

不同密度的泡棉用途區分

泡棉的密度根據發泡後的1立方公尺體積的重量而定,低密度泡棉主要應用於保溫、防碰撞和吸水力強的場合,如緩衝包裝材料和菜瓜布海綿。中密度泡棉具有較好的彈性和柔軟性,常用於椅墊、沙發墊以及包裝和保護器材。高密度泡棉則具有優越的彈性和支撐力,主要應用於床墊、隔音棉和家具材料。

介紹使用途經
低密度泡棉密度20kg/m³以下
保溫、防碰撞、吸水力強
緩衝包裝材料、菜瓜布海綿
中密度泡棉密度介於20~29 kg/m³
彈性、軟
椅墊、沙發墊、包裝與保護器材
高密度泡棉密度高於30kg/m³以上
彈性佳、支撐強
床墊、隔音棉、家具材料

 

💡備註
泡棉的材質結構可分為開孔型和閉孔型。通常,床墊和沙發使用透氣舒適的開孔型泡棉,以提供更良好的通風性和舒適感;而鞋墊、運動護墊等強調保護性的產品則多採用閉孔型泡棉。此外,為了確保床墊的透氣性,我們會在床墊側邊使用高密度泡棉並進行打孔,以促進床墊內部的空氣流通。

泡棉的不同生成方式:

加入主要材料後,泡棉的發泡成型方式將直接影響其內部結構。製程主要分為手箱式、連續式和灌模式,這些不同的製程不僅帶來產品內部結構的變異,同時也影響到價格的差異。

×手箱式發泡:這種製程使用人工灌模方式,將原料透過灌注到立方體模具中,類似於灌水泥的程序。在模具內,原料的溫度會上升約100-180度,然後進行成形,最終再進行裁切。然而,由於在灌模過程中原料的分布可能會不均勻,因此最後形成的泡棉可能存在密度不一致、氣孔大小不同等問題,這可能會影響床墊的舒適度。

×連續式發泡:這種製程使用大型機器一次性灌模,以約100-200度的溫度進行發泡。形成的泡棉具有漂亮、均勻且相對穩定的外觀,最後再通過裁切機進行切割。然而,這種灌模方式僅適用於單一規格的大量生產。由於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各種指標,因此相對較耗時。此外,大規模的生產會消耗更多的人力且需要更大的製作空間。

×灌模式發泡:在這種製程中,上下模具灌入原料,然後進行擠壓以排出多餘的空氣。這種方法下,泡棉的密度優越,且製作速度更快,每塊泡棉只需花費約10-20分鐘就可以脫模。使用模具方式進行灌模發泡雖然具有這些優勢,但卻面臨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,即製程僅適用於單一規格,因此需要分開製作模具再進行泡棉製作。這種方式特別適用於尺寸較小的商品,如乳膠枕、坐墊等。

返回頂端